在马伯庸的《寂静之城》里,人们只能用“安全词”说话,像被困在一个语言的笼子里,任何越界的字眼都会被无形的力量抹去。读着小说,我却觉得这不是科幻,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。曾经在知乎上,我试着讨论一个社会问题,措辞再三斟酌,生怕踩线,可帖子还是被“相关法律法规要求”吞没,连个解释都没有。劳东燕教授的微博,温和地谈社会戾气,字字克制,却在十小时后消失。梁文道的《八分半》,一个小心绕过红线的文化节目,也悄无声息地从平台下架。这些被删除的语言,像《寂静之城》里的禁忌,提醒着我:即使踩着安全线,声音也可能因管控的扩大而灰飞烟灭。

我曾以为,只要足够小心,就能保住一点表达的空间。像知乎上那些精雕细琢的回答,劳东燕教授理性又温和的文字,或者《八分半》里梁文道滴水不漏的措辞,都是在安全线内起舞。可现实告诉我,安全线在不断后退,笼子在越缩越小。劳东燕提到“拽着所有人下坠”的力量,我感受到了:当连最克制的声音都被删除,我们的语言还剩多少?作为普通人,我期待“大人物”替我们说出心声,可当他们的文字、节目接连消失,我感到一种窒息,仿佛空气都被抽走,只剩沉默。

但沉默不是我的归宿。人的精神世界,不只是物质的附属品,它是我们活得像个人的根基。在这寂静之城里,我选择用博客点一盏小灯,写下这些感受。我加了一个“社会标签”,记录被删除的语言,也记录我不愿沉默的心跳。也许我的文字微不足道,也许只有几个朋友看到,但每写一句,就是对“安全词”规则的一次小小反抗。精神自由,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完全锁住的宝藏。

劳东燕的思考还在读者心中回响,梁文道的声音还在记忆里流转。我想对每一个感到窒息的人说:我们还有自己的角落。写一篇日记,读一本好书,和朋友聊聊想法,这些微小的行动,就像在寂静之城里点亮一盏盏灯。光很弱,但只要不灭,就能对抗黑暗。我相信,总有一天,这些微光会连成一片,照亮更宽广的天空。